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为展示2024年度首都版权工作成果,提升全社会版权意识,推动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4月14日,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发布“2024年北京版权十件大事”。
一、首届“京津冀版权协同发展论坛”成功举办。2024年4月,在中宣部版权管理局的指导和参与下,首届“京津冀版权协同发展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上,京津冀三地文化执法部门、行业协会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在版权执法、版权宣传、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走进高校等方面深化区域协同联动,构建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高效衔接、科技支撑的版权行政司法保护合作机制。
二、北京文化论坛“数字时代版权创新发展与保护治理”沙龙首次举办。2024年9月,作为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版权局承办的“数字时代版权创新发展与保护治理”沙龙在京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中外知名行业专家,围绕数字技术在版权领域的应用创新及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为数字时代版权创新发展与保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策略。
三、建立北京市网络影视剧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机制。北京市2024年度影视剧重点版权保护工作以强化网络侵权治理为目标,建立了分级分类的预警监管机制,全年分四批次发布35部重点保护作品,并同步构建“监测——执法”闭环,针对非法传播行为实施“从严从快”查处,有效遏制了盗版传播。
四、北京市两案例入选国家版权局第一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2024年10月,国家版权局公布第一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名单,此次名单共遴选出24个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反映了我国推进版权强国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其中,北京市版权局的“北京市打造版权多元解纷‘北京模式’”和“北京市软件正版化检查服务系统实现软件资产智能管理”获选“版权保护类”典型案例。
五、“总对总”机制跨区域版权纠纷调解工作联盟成立。2024年11月,以京津冀的协同合作为基础,在第八届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期间,在中宣部版权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首批版权纠纷“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试点地区任务实施主体共同发起建立“总对总”机制跨区域版权纠纷调解工作联盟。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天津市版权协会、河北省版权协会、江苏省版权协会、广东省版权保护联合会、安徽省版权保护协会代表共同参加联盟成立仪式。
六、北京办理全国首例版权领域非现场执法案件。2024年12月,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在非现场监管巡查中发现某公司涉嫌存在侵权使用版权图片非法代发文章的违法侵权行为。执法人员依法立案调查后紧急叫停违法行为,依托总队“智慧文化执法”平台,综合运用“动态风险监测+区块链存证固证”等非现场监管手段,使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版权取证存证问题,依托“京通”小程序实现了执法文书远程签字确认,实现了全程无接触执法。
七、市检察院牵头相关单位联合印发《知识产权涉刑重点线索联合研判工作指引》。2024年,为着重解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筛查线索核查难等问题,进一步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市检察院联合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执法总队联合签署《知识产权涉刑重点线索联合研判工作指引》,明确线索范围、线索通报、研判标准等内容,制度化规范推动执法司法协同,提升数智赋能版权保护力度,助力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
八、北京市版权领域团体标准创新推出。2024年,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先后创新推出《知识产权领域电子证据应用规范》《版权纠纷调解员资质标准》《版权纠纷调解员级别评定标准》等团体标准,以标准为链条,串联版权保护工作各关键节点,形成版权系统保护的“典型案例”。
九、京津冀联动打击图书盗版侵权行为。2024年,京津冀三地检察机关依托京津冀“三必”协作机制,统一标准,跨区域、全链条集中打击图书盗版侵权行为,联合三地公安机关,通过专项行动跨省摧毁9个犯罪网络,累计查扣盗版图书271.6万册,涉案总额1.8亿元,实现“打源头、端窝点、断链条”目标,案件罚金创北京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历史新高,强化司法威慑,守护民生福祉。
十、首例涉广播组织权侵权案生效。2024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首例涉广播组织权侵权案作出判决。修订后的《著作权法》新增了广播组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该案涉及该新增条款。本案对广播组织享有权利的客体范围进行了详细论证,广播组织就其播放的所有广播电视(而非广播电视中播放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均享有广播组织权,不限于自制节目或取得独占授权的节目。